在孟晚舟回国的消息刷屏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华为的另外一件大事,毫不夸张的说,这件事儿对于华为带来的影响不亚于孟晚舟回国。
啥事呢?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的获得者,法国著名数学家洛朗·拉福格宣布加入华为,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人才流动,而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往小了看华为未来会往哪里走?往大了看,中国企业又要如何破局,下面给你答案。
首先,华为为啥需要洛朗·拉福格?如果把华为这几年在数学人才上的布局看成一盘棋的话,你会发现,洛朗·拉福格或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颗棋子,华为是一家通讯企业,而通讯技术是需要科学理论支撑,科学理论几乎都是数学支撑。任正非自己也说过,这30年华为真正的突破是数学,手机系统设备是以数学为中心,为了这个突破华为做了啥呢?
1999年在俄罗斯设立了数学研究所,后来又在德国、阿联酋、法国等地设立了研究机构。法国、俄罗斯都是传统的世界数学强国。根据2018年法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人数仅次于美国。再说回洛朗·拉福格这个人,他当初获得菲尔兹奖是因为证明了朗兰兹纲领的一部分理论,什么意思呢?核物理学家追求大一统理论一样,数学家也在追求数学的大一统理论,很多数学家认为,如果能够证明朗兰兹纲领成立,就意味着可以构建出数学中的大一统理论,任何独立的数学分支都可以联系起来,洛朗·拉福格这个人实在太厉害了,他不仅证明了朗兰兹纲领的一部分,还根据这个纲领提出了tops理论,也可以把各种数学理论连起来,那这种基础理论研究又为啥会引起华为的注意呢?因为华为认为Tops理论和无线网络以及通讯技术密切相关,一旦把tops理论给研究透了,研发各种无线通信黑科技也就不在话下了,而已经对tops理论有研究基础的洛朗·拉福格无疑是华为的大杀器。
这件事情很反常识啊,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数学这样的基础科研是很难直接出技术成果和经济利益的,的确基础学科发展和商业社会的产品逻辑完全不一样,但科技科技,科学在前,技术在后。科学引领技术,技术可以转变成专利,专利又可以带来利润。当一家公司掌握基础科学的科研能力之后,带来的将是在某个领域的统治性地位。就拿华为来说吧,华为有700名数学家、800名物理学家和120名化学家,他们给华为带来的是什么呢?华为的5G芯片核心算法,极化码技术和大规模天线技术都是数学家的功劳。而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又对华为5G基站的功放、芯片、滤波器等等新型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让5G技术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而且还能够工程化的应用,以前一流企业卖标准,现在一流企业卖科技,谁请了更多的科学家,谁就能有更牛的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也就能够请得动更牛的科学家,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华为去年的营收可是刷新纪录的九千亿,他已经尝到了甜头,而洛朗·拉福格的加盟也意味着华为的愿望是要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像华为这样企业养科学家的,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比如小米聘用了国际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丹尼尔波维,广药集团聘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和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兰迪谢克曼,腾讯引进了量子科学家张胜誉等等。这个时候有人会说,科学家把科研成果都交给企业,不是让科研成果容易泄露吗?这件事情我们得把握好尺度来看看前苏联,苏联就是典型的防止科技商业化,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反移植措施,就是为了防止科技成果的扩散,最后导致绝大多数发明无法进入国民经济领域,老百姓享受不到科技成果。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企业里的科研人员占了74%,但是在苏联只有12%,没有投资,没有专利,没有竞争,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就没了,所以直到今天,你印象中的前苏联,或者说是俄罗斯有任何除了武器之外的全球知名科技消费品吗?没有,对吧。
说到这里,我们要更深入的探讨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华为要满世界找数学家?为什么我们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洛朗·拉福格?为什么我们的基础数学教育那么好?无数奥赛金牌数学水平却依然距离世界顶尖有差距,没有人获得过菲尔兹奖、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曾说,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让学生进去之后就想着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大家拼了命的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太实用主义了,一切向钱看。施一公说,清华70%-80%的高考状元去了经管专业,当然这些是他们个人的选择,我们不多加评判,但是从全局来看,未来中国几十年肯定是不会缺优秀的企业家,金融家。那缺啥呢?科学家!
那为啥年轻人不爱去搞科研努力成为科学家了呢?因为他们看到了科研工作者被现实所困,9月13号,第三届科学探索奖颁布50位科学家获奖,每人300万。但是50位获奖科学家的背后是1135名拿了提名的科学家平均年龄40.5岁。正是做科研的大好年纪,而据这位教授的调查,中国的青年科学家们平均还背着200万的房贷,听到这里一定有人就说了,悲剧啊,搞科研做科学家不如网红明星赚钱,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并不是!任何行业的顶尖人才都一定是高收入。同理,中国顶尖的科学家也是各种科研经费,补贴奖金是妥妥的高收入,真正收入不高的是科学研究基层工作的年轻人,相比较他们接受教育的超长年限,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是10万到20万,这些青年科研工作者要结婚买房、赡养父母,生存压力的确不低,科学探索奖300万奖金能给这些青年科学家带来安心与专注,但没能获奖的那些青年科研工作者呢,如果能在企业里做研究,起码企业给的待遇会让他们没有压力,更好地搞科研,这个世界真正的巨变,依赖于科学家的一往无前,关注我为每一位努力突破人类知识边界的科学家点赞。